
頂罐舞中的陶瓷文化
神韻藝術品最新推出的頂罐舞吊飾,靈感源自神韻舞蹈《頂罐舞》中精美秀麗象徵平安的青花瓷瓶,和瓶身象徵富貴吉祥的纏枝牡丹。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設計背後的文化與傳說。
頂罐舞
「頂罐舞」是一種以女性的柔美、平衡與內在力量為特點的舞蹈形式。表演者頭頂花罐或水罐,隨音樂輕盈起舞,展現出身心合一的優雅與定力。
在中國古代,頂物而行原本是一種禮儀訓練與行止之法。《禮記·玉藻》記載,貴族女子需學習「負扆、捧笏、頂物而行」,以訓練儀態與穩重。這種「頂物行禮」的訓練在宮廷與貴族女子教育中十分普遍,象徵德容端莊、舉止有度。
隨著時代推移,這一形式逐漸民間化,演變為民間的舞蹈形式。在西南與中原部分地區,婦女於節慶或祭祀儀式中以「頂水罐舞」祈雨、祈福、感恩大地恩澤。罐中盛水,象徵生命與滋養;頂於頭上舞動,寓意「以敬天地之心,承自然之德」。
頂罐舞不僅是技巧的展示,更是一種修身與心境的比喻。罐者,容也,象徵「以德為器」;頂罐而不傾,寓意「心正則器穩」。這與傳統陶藝「火候不和則器不成」的哲理相呼應,展現出內在平衡與德性之美。
陶瓷神話傳說
有學者認為,中華陶藝文化最早的源頭之一是女媧造人的神話,並稱女媧為「陶之始祖,人之母神」。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傳說,被認為賦予了陶瓷工藝神性的起源:造人如塑陶,補天如燒瓷。陶與人,皆由土化生。「土者,萬物之母也」。製陶之道,也是一種生命的塑造。
正如陶之於人,形與魂皆出於人神一念之真。中國古老的修煉文化認為人的生命由神賦予,人體是上界生命的容器;而器物也同樣是匠人精神靈性的承載。
相傳在唐代,有位名叫「陶公子」的匠人,他潛心研瓷數十年,卻屢屢失敗。直到有一日,他夢見一位天女告訴他:「瓷乃天地之精,須以心為火、以德為釉。」醒後他頓悟——製瓷若非以心為基。於是以清心淨念再試,終於燒成工藝精湛的瓷器。
在江西景德鎮也流傳着「窯神」的故事。相傳一位宋代名匠製瓷極精,但因一時驕傲,連續幾窯皆毀。後來他夢見神人告誡:「火性急而不仁,須以德鎮之。」醒後他誠心懺悔,以謙和之心再試,果然成功燒出精美瓷器。
這一類傳說在各地流傳,象徵着工藝之道即修心之道,手藝即道藝。古人以土為本,以心為形,以德為火;土生萬物,心塑其形,德煉其光。這正是心懷傳統的匠人們,對「陶藝」與「修身」精神的理解和詮釋。他們從傳統中尋回這份創造的本心,讓每一件作品,都承載著天地自然與內在精神的和諧之美。也許就是因為修煉性情和操守與陶藝很類似,所以才會有「陶冶情操」的說法。「陶冶之事,貴乎和氣與心正,火候不和則器不成」。
纏枝牡丹
民間相信,每一件古瓷皆有「瓷魂」。若窯火正、匠心誠,即使是破碎的瓷片仍能保留光澤與溫度,人們相信那就是殘留的「瓷魂」。這體現出中華文化對器物靈性的理解——物非死物,器可載道,承載精神的器物也同樣擁有生命。匠人們給瓷器繪上精美的紋樣,那不只是外在的裝飾,更是他們賦予器物精神特性的外顯。
不知您有沒有留意《頂罐舞》中青花瓷瓶上那精美雅緻的牡丹紋樣?那是由設計師精心挑選繪製的「纏枝牡丹」,由牡丹花瓣與莖蔓相互纏繞而成:牡丹象徵富貴、圓滿與繁榮;莖蔓連綿纏繞,寓意自然、和諧與生命延續。纏枝牡丹紋樣因高貴吉祥的寓意而常見於瓷器、織錦、建築彩畫,也多見於宮廷裝飾中。
在中華文化中, 「瓶」與「平」諧音,花瓶也因此具有「平和、平安」之寓意。願神韻藝術品的頂罐舞吊飾讓平安與您相伴,也讓神韻之美伴隨您的每一天。